《关于加快推进文旅重点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的若干措施》的通知
发布时间:2021-09-24各市文化和旅游局、发展改革委、财政局、自然资源和规划局、交通运输局、地方金融监管局:
为加快文旅重点项目建设,充分发挥投资在稳增长中的关键作用,促进全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,省文化和旅游厅、省发展改革委、省财政厅、省自然资源厅、省交通运输厅、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制定了《关于加快推进文旅重点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的若干措施》,现印发给你们,请认真贯彻落实。
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
山东省财政厅 山东省自然资源厅
山东省交通运输厅 山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
2021年9月18日
(此件公开发布)
关于加快推进文旅重点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的若干措施
为加快文旅重点项目建设,充分发挥投资在稳增长中的关键作用,促进全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,现提出如下措施。
1.实施国家文化公园地标性项目。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,建立协同推进机制,构筑“一廊一带四区多点”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格局,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(山东段)。以大运河为纽带,丰富大运河船上、水上和岸上休闲娱乐产品和服务,实施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,打造德州、聊城、泰安、济宁、枣庄五大文化特色片区,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(山东段)。以齐长城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为主体,实施一批文物保护利用、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展示、长城文化体验项目,整合展示齐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、锦阳关齐鲁古道、齐长城“一线五村”“红叶柿岩”等资源,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(山东段)。
2.推动旅游景区、度假区提质升级。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提升重点5A级旅游景区、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品质内涵,打造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旅游度假区。加强微山湖景区、水浒文化旅游区、红色沂蒙文化旅游区等精品景区资源整合,打造彰显山东特色优势的标志性产品。推进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经典项目建设,每个品牌重点策划培育至少2个尖端放电项目。到2023年,全省精品景区达到50家。
3.发展高端海洋旅游。丰富海洋旅游产品体系,建设多样化、多层次的住宿、餐饮设施,推进一批文化主题饭店、精品酒店建设,打造国际著名温带海滨度假连绵带。拓宽蓝色休闲业态,加快发展长岛、崆峒岛、鸡鸣岛等海岛旅游,积极发展中高端邮轮、游艇旅游,布局建设滨海驿站、海水浴场、滨海康疗等配套设施,推动海洋牧场生态综合体建设。叫响“仙境海岸”品牌,推出沙滩啤酒节、葡萄酒节、音乐会、旅游演艺等精品节会活动。到2023年,培育10个左右海洋旅游集聚区。
4.大力发展乡村旅游。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工程,促进乡村文化资源向高品质文旅产品 转化,打造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、星级民宿和精品线路,重点提升泰安市岱岳区九女峰乡村旅游度假区、兰陵县压油沟乡村旅游集聚区、泗水县等闲谷艺术小镇等一批重点项目精细化水平,助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。到2023年,打造20个休闲旅游名镇、20个旅游民宿集聚区、1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。
5.创新推动城市更新。积极盘活城市存量资产,支持利用历史文化街区、历史建筑、工业遗产等开发建设文化旅游项目,打造一批文化创意街区、文化旅游休闲街区和城市生活综合体,促进城市更新和产业升级。系统梳理城市文化脉络,挖掘历史文化资源,完善城市书房、文化驿站等多样化城市休闲设施,拓展城市休闲空间。积极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、试点城市,创新文旅消费场景,优化文旅消费环境,持续培育消费增长点。加快发展夜间旅游,不断丰富夜间文旅产品,优化夜间餐饮、购物、演艺等服务,培育打造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。到2023年,创建7个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、试点城市,打造10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、50个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。
6.培育融合发展新业态。强化文化对旅游的内容支撑和创意提升作用,推动旅游演艺、文化遗产旅游、研学旅游、主题公园、主题酒店、特色民宿等业态提质升级。大力发展“文旅+”,积极融入中医保健、医学美容、体育健身、食疗养生等元素,加快布局康养项目,推进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,培育工业旅游、体育旅游及自驾游等新业态。着力突破淡季旅游,加强温泉旅游、冰雪旅游、民俗节庆旅游开发。到2023年,在全省建成50个旅游新业态示范基地,推出50条自驾游精品线路。
7.加快发展数字文化产业。实施文化资源数字化工程,开发数字化文化产品和服务,加快创作、生产和传播等重点环节向云上拓展。加快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公共文化场馆的应用,丰富公共文化空间体验形式和内容,促进动漫、演艺、娱乐、艺术品、工艺美术及文化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的数字化发展。丰富数字文旅产品供给,建设“互联网+演艺”平台,培育壮大云演艺、云展览、沉浸式体验等数字化业态。到2023年,培育20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、60个数字文化体验馆。
8.推进“互联网+旅游”深化发展。在4A级以上景区、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,优先布局5G基站、物联网、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新基建项目。开展智慧旅游提升行动,完善文旅融合大数据中心,强化与知名互联网企业、在线旅行商合作,提升旅游服务管理智慧化水平。建设开发景区预约系统,实现全省4A级以上景区分时预约全覆盖。全力推动“好客山东·云游齐鲁”智慧文旅项目实施,横向整合省直部门资源,纵向打通市、县、景区通道,实现各层级文旅大数据联通共享,建立省市县一体化文旅服务体系,打造全国行业示范标杆。到2023年,全省主要文旅消费场所全部实现在线预订、网上支付、智能导游、电子讲解、实时信息推送等智能服务。
9.加快完善公共服务项目。推进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,实施“一县一馆”工程,推动国有博物馆空白县(市)启动规划建设博物馆。建设改造一批文化和旅游综合服务设施,推进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。各地将文旅标识系统纳入交通项目建设,与交通标识统一设计、安装。实施“三改一整”乡村旅游升级工程,在重点旅游村镇实行“改厨、改厕、改客房、整理院落”和垃圾污水无害化、生态化处理。持续推进“厕所革命”,推广使用微生物降解生态厕所。到2023年,建设一批示范性旅游厕所。
10.优化文旅交通基础设施。建设黄河国家风景廊道、滨海自驾旅游廊道,构筑山东沿黄、半岛绿道网,完善旅游风景道体系。加快推动国省干线公路和通景区公路增设公用停车场、观景台、充电桩、自驾车房车营地等设施。实施高速服务提升行动,推动高速公路服务区向集交通、旅游、商务、休闲等服务于一体的复合型服务场所转型升级。开展“四边三化”行动,加强对主要旅游线路沿线“路边、水边、山边、村边”等区域的“洁化、绿化、美化”风貌集中整治。到2023年,打通3A级以上景区与高铁、高速出口连接线。
11.加强产业载体平台建设。规范发展文化产业园区,强化园区孵化器和创业加速器功能,提升服务企业能力和水平,加快由要素集聚空间向创新发展平台升级。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,支持社会资本以混合所有制改革方式参与国有景区体制改革。依托重点领域项目,着力培优培强一批文旅企业(集团),重点培育15个文化创意产业和精品旅游产业“雁阵型”集群,遴选培育10家支撑带动力强的文旅领军企业纳入集群领军企业库,给予重点支持。
12.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。对符合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条件的文旅项目建设予以支持。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(PPP)模式,支持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文化旅游项目。鼓励银行、证券、保险等金融机构创新文旅金融产品,支持文旅企业通过贷款、融资租赁、发行债券和上市等渠道融资。统筹安排乡村振兴战略资金对符合条件的民宿建设项目给予支持。推动文化和旅游基础设施项目纳入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(REITs)试点范围。
13.强化文旅项目用地保障。对纳入省重点项目的文旅项目,确需新增建设用地的,由省级优先保障用地指标。支持零星分散的乡村文化休闲、乡村旅游、新业态项目的服务设施,利用乡镇国土空间规划预留建设用地。支持利用荒山、荒滩、荒丘、荒沟及石漠化、边远海岛土地开发旅游项目,出让底价可按不低于土地取得成本、土地前期开发成本和按规定应收取相关费用之和的原则确定。
14.完善项目推进机制。发挥省政府旅游工作领导小组作用,落实要素保障责任,形成推动文旅重点项目建设合力。强化文化创意和精品旅游产业专班“6个1”协调推进体系,完善重点项目帮包责任制。各地按年度制定文旅重点项目建设目标,制定项目推进计划,有序推进项目实施。健全完善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库,定期调度通报项目建设情况,进行动态调整,对列入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库的项目,每年择优推荐、优先列入省级重点项目。